超市內一些被退回的過期、變質的雞腿、雞翅、鴨頭等熟食,并沒有被依法進行銷毀,而是趁著夜黑風高之際,被一些黑心作坊采取拆除包裝“漂白”、添加化學物質等“整容”手術,再披上散裝統(tǒng)貨的“馬甲”重新流入市場坑害消費者。
如何辨認熟食是否變質呢?從顏色上分辨是否變質,如果菜的顏色和以往不同有可能就是變質了,而且,變質的食品味道會非常難聞。食物如果發(fā)出 難聞的氣味,建議市民就不要食用了。如果看不出也聞不出的時候,可以取一點嘗一下。如果口感上與往時不同,有酸或臭味就不要繼續(xù)食用了。
夏季微生物易生長繁殖,如果烹調或存放不當,就可能發(fā)生細菌性食物中毒。為避免細菌性食物中毒,熟食在常溫下保存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。有科學研究表明,食物暴露在空氣中存放2小時后,有害細菌繁殖的數量將比剛做完時高出2倍以上,而且隨著時間延長繁殖速度呈幾何級數快速增長。
此外,為避免熟食受到生食交叉污染,生食與熟食應該分開,生、熟食品放置應堅持熟上生下的原則。家中可準備3個砧板,一個處理生的魚、肉、海鮮,一個切水果或處理做沙拉用的蔬菜,一個處理一般烹調用的蔬果。
超市的熟食也不是十分衛(wèi)生,來源渠道為四個:一是超市直接從廠家配貨;二是委托一些熟食工廠加工,貼牌銷售;三是超市自己加工;四是熟食廠家租用超市場地,自設柜臺銷售。購買熟食,只能從熟食的外觀、氣味、滋味上判斷。銷售時間好過兩個小時的食品,應當在低于10℃的條件下存放。進入超市,發(fā)現即食食品在常溫下已經擺放了半天,就要經過再加熱后方能食用。檢測表明,大腸桿菌、沙門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,都是造成這些食品污染常見的細菌。
加熱后的食物在兩小時吃掉;隔餐、隔夜或冷藏的熟食,二次食用之前還要進行充分加熱,以達到食品中心的溫度在80℃以上為宜。